
1937年10月4日,美国《生活》周刊发布了一篇报道,并附上了一张令人震撼的照片。照片中的孩子,刚刚出生不久,孤零零地坐在废墟中哭泣,全身满是血迹。这是王家升,一个在日本轰炸上海时奇迹般幸存的孩子。
照片那种深沉的悲伤,让人仿佛能听到孩子的哭声,看见他的眼泪,感受到他无助的恐惧。废墟中的孩童和悲伤的哭泣相结合,给人心灵上的巨大冲击。这时,所有人都不禁想问,王家升的父母去哪了?他是怎么活下来的?后来他又过得怎么样?拍下这张照片的记者又是谁呢?
1937年,日军发起全面侵华,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分两路进攻,一个从东北南下,另一个从上海登陆,企图在华北建立第二个“满洲国”。为了保卫首都上海,中国集结了大批军队准备应对即将来临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和长江舰队。
展开剩余83%然而,反击计划还未启动,日军的长江舰队已悄然撤离。8月9日,日军在虹桥机场挑衅,结果我国保安队当场击毙了日军中尉。第二天,国民政府发表了《自卫抗战声明书》,坚决表明中国绝不放弃任何领土,誓死捍卫家园。
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日本侵略者信心满满,认为三天就能占领上海,三个月便可征服全中国。然而,他们未曾预料到中国人民的坚强反抗。淞沪会战成为中国抗战史上最惨烈的一场战斗,双方共投入100多万军队,其中超过70万人是中国守军,而日军仅派出22万人。经过三个月的激战,尽管中国军队付出了超过25万的伤亡,最终还是未能抵挡住敌人的进攻,上海在1937年11月12日沦陷。
那时,日军的火力和作战方式异常强大,面对这种战争机器,中国士兵的英勇仍无法避免失败。而那张震撼人心的照片,拍摄的正是这一时期。照片名为《上海南站日军空袭下的儿童》,又有另一个名字《中国娃娃》。
1937年8月28日,上海南站正被炮火、哭声、嘶喊声充斥,整个城市笼罩在恐惧中。上海南站的1800多名市民,无论贫富,都在等待离开这片战火纷飞的土地。老人们被年轻人拉着走,孩子们被父母抱着或用绳子绑在身后,每个人都在为了逃生而努力着。
就在这时,日本战机飞临上海南站。人群中的每个人都抬头看去,心里充满了恐惧和不安。当飞机飞过时,大家都以为危险过去了。然而,随后,战机投下的炮弹狠狠地轰炸了地面,爆炸声震耳欲聋。数十个炮弹瞬间爆炸,周围的建筑物如同豆腐块一样被摧毁,空气中弥漫着浓烟和火光。无数的尸体和残肢散落一地,上海南站瞬间变成了地狱。
而在这废墟中,王家升,一个刚满一岁的婴儿,满身是血,孤零零地坐在一片废墟中哭泣。他是唯一的幸存者。王小亭,美国赫斯特新闻社的记者,在拍下了这张震撼世界的照片后,亲眼目睹了这一切的悲惨景象。
王小亭并不是普通的记者,他是美籍华裔,长期致力于揭露日本侵略的暴行。他不顾自身安危,义无反顾地走入废墟中,捕捉战争的真相。在废墟中,他看到王家升孤独地哭泣。尽管情绪激动,王小亭依然没有立刻拍照,而是先决定救助这个孩子。在确认王家升没有生命危险后,他终于按下了相机的快门,拍下了那张著名的《中国娃娃》。
王家升的父母在逃难时不幸在列车中被炸死,王家升成了孤儿。那时,战争的悲剧正一波接一波地席卷而来。
经过数天的努力,王小亭将这张照片通过美国的军舰送到菲律宾,再由泛美航空运到美国。10月4日,这张震撼世界的照片被刊登在《生活》周刊,引发了强烈反响。超过1.36亿人目睹了这张图片,许多人都深感震惊和悲痛。
这张照片让美国民众第一次真正意识到战争的残酷,也让他们看到了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深重伤害。日军的残暴行为被世人知晓,日本开始承受来自世界各国的强烈指责。为了掩盖罪行,日本政府甚至编造谎言,称空袭是误炸,并悬赏捉拿拍摄者。
然而,真相无法掩盖。战争的伤痛永远刻印在人们心中,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记忆。王家升后来被苏联救助,并移居俄罗斯。他成为了一名反战活动家,发出对和平的呼吁,努力让世人铭记战争带来的痛苦,绝不再让历史重演。
这张照片不仅是战争的见证,也是中国人民抗争精神的象征。它提醒我们永远铭记那段历史,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推动我们不断进步,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发布于:天津市瑞和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